白居易(772—846),字樂天,晚年又號香山居士,河南新鄭(今鄭州新鄭)人,唐代偉大的現(xiàn)實主義詩人,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,他的詩歌題材廣泛,形式多樣,語言平易通俗,有“詩魔”和“詩王”之稱,與李白、杜甫并稱“李杜白”。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,世稱“元白”,與劉禹錫并稱“劉白”。官至翰林學士、左贊善大夫。
浪淘沙·借問江潮與海水,這首詩寫在中唐當時,官府重商棄農,鹽商和珠寶大賈成為一個特殊階層,“姓名不在縣籍中”,“不屬州縣屬天子”,他們牟取暴利,生活豪奢,“商人重利輕離別”、“日日逐利西復東”,故商人婦便更要常受“來去江口守空船”之苦。這首詞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來寫閨情。突出當時的政治特點,具有鮮明的諷喻意義,然“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”,這是他的詩歌主張,以其對通俗性、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(xiàn),寫出的是半個盛唐。
長安古道之上,中國文學史上的頂極大師—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馬牽拉的破車里,一路顛簸朝洛陽的龍門而來,古道兩旁的老樹緩緩地向后退去,幾只烏鴉在頭頂盤旋,發(fā)出凄厲的長鳴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