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勞勞亭》這首詩并不是真的因為去勞勞亭送別友人才寫的,所以詩中沒有送別的具體場景。李白這天來到此地,卻不為送客,只不過是好似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天下最傷心的地方,就是送客的勞勞亭了,這一聯(lián)一筆兩到,既表明了作為一個長年浪跡他鄉(xiāng)的游子對離別的深切體會,又巧妙地提到,勞勞亭無疑又是送往迎來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。所以盡管不送客,走到這里,也忍不住會想到別離,想到感傷。江南雖說春早,但是身邊還看不到一絲春意,連柳條也沒有泛青。沒想到正是這不見春意的柳枝,喚醒了李白的創(chuàng)作靈感,在剎那間就跳了出來:“春風知別苦,不遣柳條青。”
古人都是從眼前的景物想到過去已經發(fā)生過的事,而李白到勞勞亭時,連柳條都還沒有綠,明明是春風未綠江南岸之際,卻被他寫得有情有意,原來春風就是怕行人太傷心,才沒有把柳條吹綠,這看似無理的擬人寫法,卻更加豐富了人間的離情別恨。
《子夜吳歌·冬歌》不寫景而寫人敘事,通過一位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,從側面落筆,通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,塑造出了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,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。結構上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起得突兀,結得意遠,情節(jié)生動感人。通過個體形象以表現(xiàn)出社會一般,二歌典型性均強。其語言的明轉天然,形象的鮮明集中,音調的清越明亮,情感的委婉深厚,得力于民歌,彼此并無二致,真是“意愈淺愈深,詞愈近愈遠,篇不可以句摘,句不可以字求”的佳作。
《宣城見杜鵑花/子規(guī)》寫這首的時候,李白已是遲暮之年。他被朝廷判流夜郎,遇赦歸來后,此時正流落江南,寄人籬下。不久又染了病,晚景凄慘。老來思鄉(xiāng),本是人之常情,何況詩人老邁患病。于是,濃重的鄉(xiāng)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。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,才聯(lián)想到蜀國的子規(guī)鳥,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,先寫回憶中的虛景,后寫眼前的實景。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,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于心,此時一旦勾起,大為凄苦強烈。然而被鄉(xiāng)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,眼下不能回到故鄉(xiāng)去。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,不料功業(yè)無成,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,他覺得沒有面目見蜀中父老。飄泊終生的詩人,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(yè)上沒有歸宿,就連此身也無所寄托,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(xiāng),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。這首詩貫注著一種對大自然的欣喜之情,但又透著自已的悲涼及濃重的思鄉(xiāng)之情,巧妙地運用了一字三疊與承接吟詠的手法,讓人覺得婉轉含蓄,一波三折。寫景、抒情,句句色彩鮮明,聲聲悠揚悲嗚,讀起來搖曳跌宕,又沉重深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