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必復制別人的自律。
你不必每天6點起床,不必每天跑步,不必每天看一本書……自律是一種品質(zhì),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能,而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。關于什么是自律,簡單來說,自律就是學會抵抗。不管你感覺如何,都要采取行動。有計劃地生活,而不是默認地生活。但最重要的是,它是根據(jù)你的想法而不是感覺來行動的。
有計劃地生活想要變得自律。首先,你得有個目標(自己真正想要的,而不是copy別人的,這點很重要)。然后根據(jù)這個目標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。計劃一定要具體(可量化、可觀測),列個清單,具體到每天需要做什么,什么時候做,怎么做。另外,一定要有deadline,這樣才有緊迫感。沒有目標和計劃,每天都不知道要做什么。談何自律?
根據(jù)想法而不是感覺來行動。有了目標和計劃,但人執(zhí)行力有限,會出現(xiàn)這樣或那樣的阻力(不可抗因素暫不考慮)。所有這些阻力匯合起來最終變成一種感覺:不想做。這時候,要用理性(想法)戰(zhàn)勝感性(感覺),自我調(diào)節(jié)使行為重新趨向目標和計劃,這就是自律。小技巧:情緒往往來的快,如同洶涌的潮水一般,一下子把你淹沒。記住情緒的這個特點,它快,你就慢!深呼吸,慢慢的思考,理性就會逐漸恢復。
做一個自律的人,可以采取以下五個策略:
1.改變身份認同。兩個人都在戒煙,這時候你遞給他們每人一根煙。一個人說,不用了,謝謝,我戒煙。這聽起來是個合理的理由,但是從他的表述可以看出他以上認為自己的抽煙的,只是嘗試在戒煙而已。另一個人說,不用了,謝謝,我不抽煙。兩個回答看著差別不大,但后者改變了自己的身份認同。抽煙的只是以前的自己,而不是現(xiàn)在,他不再把自己當成一個抽煙的人。所以,后者戒煙成功的概率更大。一旦你建立某種身份認同,你的行為也會跟著改變。改變自己的身份認同,相當于改變自己的立場,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的承諾。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,首先堅信自己就是那樣的人。
2.不斷提醒自己最初的目標和計劃自律是建立在目標和計劃之上的。但人真的特別健忘,可能被別的事情打斷幾天之后就忘了。一定要不斷的提醒自己當初的目標和計劃是什么!計劃被打斷沒什么大不了的,不要有完美主義,認為中斷了整個計劃就毀了。原諒自己,接著往下做就是了!
3.主動擁抱不適感。為什么健身會讓人變得更自律?因為健身達人都是“抵抗小能手”啊。舉不動了?沒關系!找人扶一下試試。再不行,歇會繼續(xù)!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健身的人都是一群很“奇怪”的人,每次鍛煉都在變著花樣“虐待”自己,不斷地挑戰(zhàn)更大的重量(意味著更大的不適感)。不過,自律的人某種程度不都是“自虐狂”嗎?“痛苦”并快樂著。如果把自律當做一個技能,那最好的練習就是,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創(chuàng)造并擁抱不適感!比如,能走樓梯,就別坐電梯。坐的時候把腰挺直等等。你“抵抗”的越多,你對“不適”的容忍度就越高,就越容易自律。
4.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。這里的“器”指的是我們的身體。你的睡眠、飲食和運動習慣直接決定了你的精力水平。時刻謹記,你是一個生物體,不是機器人,你的大腦需要大量能量和規(guī)律、充足的睡眠。
5.冥想。近10年來,科學研究已經(jīng)證明,冥想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(直接改善“硬件”!)有明顯的影響,長期練習冥想的人有更強的情緒穩(wěn)定能力和抗壓能力。心理學家凱利·麥格尼格爾,就在他的書《自控力》里大力推崇冥想。
神經(jīng)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你經(jīng)常讓大腦冥想,它不僅會變得擅長冥想,還會提升你的自控力,提升你集中注意力、管理壓力、克制沖動和認識自我的能力。一段時間之后,你的大腦就會變成調(diào)試良好的意志力機器。在你的前額皮質(zhì)和影響自我意識的區(qū)域里,大腦灰質(zhì)都會增多。
當然,我們不用花一輩子時間去冥想,希望以此改變大腦。有些研究人員已經(jīng)開始調(diào)查,如何用最短的冥想時間改變大腦(我的學生很欣賞這個方法,因為沒有人會在今后10年里跑到喜馬拉雅山某個山洞里去打坐冥想)。這項研究針對的是從來沒有冥想過的人,也包括對此事持懷疑態(tài)度的人。研究人員會教他們一些簡單的冥想技巧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經(jīng)過僅僅3個小時的冥想練習,他們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就有大幅提高。11個小時后,研究人員已經(jīng)能觀察到大腦的變化。